中国旅澳历史学家黎志刚:为200年来在澳华商树碑立传
中新社佈裡斯班6月10日電 題:中國旅澳歷史學傢黎志剛:為200年來在澳華商樹碑立傳
中新社記者 陶社蘭
“你知道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4傢有名的百貨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都是由澳大利亞華人回國興辦的嗎?這4大百貨公司的發展,形成瞭中國最早的百貨業。作為移居澳大利亞20多年的歷史學傢,無論是我的學術工作還是日常生活,都不離開華商。華人來澳已200年,為當地經濟和社會做出瞭巨大貢獻。是時候為他們樹碑立傳瞭。”昆士蘭大學歷史哲學學院教授黎志剛說。
一個“百人華商計劃”,一部大洋洲華商通史,漸漸在黎志剛的腦海裡成型。今年4月,昆士蘭大學與江蘇師范大學共同在佈裡斯班舉辦“華商與中國和世界的社會政治經濟變動國際論壇”期間,“世界華商通史·六卷本”課題組召開項目推進會,作為大洋洲卷負責人,黎志剛備受鼓舞。
其實這與黎志剛的學術特長是一脈相承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讀博士期間,他確立瞭以輪船招商局作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並藉此探討中國近代公司制度的發展歷程。此後數十年間,他的大多數學術精力一直聚焦在輪船招商局史上,並在此基礎上發表瞭一大批卓有影響的著作。在輪船招商局早期發展史中,香山籍買辦商人的出色表現,給黎志剛留下深刻印象,也引起瞭他對該群體及其代表的華商及其商業貿易網絡的研究興趣。
找到歷史研究這條道路,黎志剛走瞭不少彎路。早年在香港,他讀過中文,讀過經濟,讀過社會學。1980年從嶺南大學畢業後,進入學術研究氛圍濃厚的香港新亞研究所學習。1984年,他進入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攻讀博士學位。導師劉廣京教授是中外航運史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在劉教授的建議下,黎志剛將輪船招商局作為研究對象。他自言,老師的這句話,改變瞭他的一生。他的博士論文《中國第一間公司與政府:輪船招商局中的官僚、商人及其資源分配》,獲美國經濟史學會1993年度的亞歷山大·格申克龍獎。該獎項的設立,是專門用於獎勵那些非美國經濟史研究的最佳博士學位論文的。至今,他也是獲得該獎項的唯一中國學生。
1992年,黎志剛結束猶他大學的教職,到哈佛大學一年,主要在費正清中心從事研究。次年接受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的聘請,任教日本經濟史。兩年半後,他轉到昆士蘭大學,研究領域進一步拓展到整個中國商業史和社會史。同時,一直研究物質文化和中國日常生活史。
來到昆士蘭大學後,黎志剛開始收集每年的黃頁,從中分析當地經濟的發展變遷。他看到,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中國大陸移民為主的華人移民大量移居澳大利亞,華人經濟獲得瞭較快的發展。與老移民相比,這些華人新移民從事的行業相當廣泛,其經濟收入水平、社會地位也有明顯的提高。中國與澳大利亞同為亞太地區的重要國傢,兩國經貿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勢必會對澳大利亞華人社會產生新的影響。
10年前,黎志剛開始擔任昆士蘭大學亞洲商業史中心主任。在他的努力下,“百人華商計劃”已開始啟動。他說,歷史研究就是要真實再現,希望這部書為中國的城市化提供參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