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梦长诗《钓鱼城》研讨会北京举办
中新網6月10日電 6月9日,由中國詩歌網、巴金文學院、成都文學院、小眾書坊主辦,重慶市合川區作傢會、重慶伍舒芳健康產業集團(希爾安藥業)、成都迪康藥業協辦的趙曉夢長詩《釣魚城》研討暨分享會在北京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李舫,《詩刊》主編李少君,《中國作傢》主編程紹武,《解放軍報》文化部主任劉笑偉,《光明日報》文藝部執行主任鄧凱,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楊慶祥等40餘位專傢學者與會研討。研討會由青年評論傢、《人民文學》編輯趙依主持。
《釣魚城》書封,小眾書坊出品,中國青年出版社2019年4月據史料記載,公元1259年,成吉思汗之孫、蒙古帝國大汗蒙哥本人在重慶合川釣魚城下“中飛矢而死”。於是,世界歷史在釣魚城轉瞭一個急彎,正在歐亞大陸所向披靡的蒙軍各部因爭奪可汗位置而急速撤軍,全世界的戰局由此改寫。釣魚城因此被譽為“上帝折鞭處”,南宋也得以延續二十年。在釣魚城下出生、長大的詩人趙曉夢,懷著對故鄉深沉的感情的凝結,用10餘年的時間收集鉆研史料,寫作大半年,創作出1300行的長詩《釣魚城》。這部長詩,既是趙曉夢的第一部長詩,也是首部反映改變世界歷史的“釣魚城之戰”長詩作品。長詩《釣魚城》所敘寫的雖是這場艱苦卓絕的戰爭,但它並沒有依照歷史的時間連貫性而次第展開,它由攻城者、守城者和開城者三個方面的主要人物的內心自白構成全詩,一共三章。第一章《被魚放大的瞳孔》,以蒙哥開始,蒙哥夫人、前鋒總指揮汪德臣押後,披露瞭這三個人在彌留之際的遺憾、痛苦、仇恨、掙紮。第二章《用石頭釣魚的城》,展開瞭釣魚城守將餘玠的無奈、王堅的鬱憤、張玨的悲涼。第三章《不能投降的投降》,王立、熊耳夫人、西川軍統帥李德輝相繼登場。今年1月,《草堂》詩刊用23個頁碼推出瞭這部長詩;4月底,《釣魚城》長詩單行本由小眾書坊出品、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引起詩壇關註。
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總結發言時說,我們民族的歷史中有很多至今不為人熟知的英雄業績,釣魚城之戰就是其中之一。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主席團委員邱華棟從讀者和寫作者的角度點評瞭《釣魚城》,“我覺得曉夢在這首長詩裡面非常棒地嘗試瞭將一個歷史事件以一種敘事性的方式把它結構成一首1300行的長詩,而且是非常成功的。”
《詩刊》主編李少君認為,《釣魚城》已經構成瞭一個“詩歌事件”,它復活瞭一個史詩般的戰爭,同時,它關聯著合川申遺,將帶來更大的想象空間,包括電視劇、舞臺劇、音樂劇;此外,李少君也從寫作專業角度肯定瞭《釣魚城》的意義——用詩意的敘述方式進行史詩創作,這種探索將引起包括詩歌界在內的廣泛關註。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楊慶祥認為,《釣魚城》在平等、自由、普遍的人類精神追求等意義上,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啟示性的探索,比如,詩中的九個人物在出身、歷史位置中都不一樣,但是在詩中的精神層面上達到瞭平等,“這種平等性在某種意義上,我覺得是一個人類的視角。”
專傢們認為,這首長詩最大的特點是詩人主體對歷史的穿透力,不是玩技巧,是一種對歷史的撫摸,貼近歷史、走出歷史,最後以他溫潤而強大的心靈把釣魚城的歷史穿透,帶進瞭這首詩歌。趙曉夢從詩人的角度去感知、表現重大的歷史事件,將宏大敘事與個體抒情有機融合,歷史意識與生命體驗互滲互補,讓一段沉重殘酷的歷史充滿瞭人類心靈的體溫,成就瞭一種血色浪漫的審美特質,既厚重大氣又顯靈性充盈。有人認為,在《釣魚城》展現出的長詩寫法,打破瞭一般西方敘事長詩的寫法和路數,采用瞭東方詩人的寫法,抒情史詩的寫法,形成瞭敘述的抒情倫理學,人文邏輯很強。有人提到趙曉夢以戲劇化、抒情性表達他對歷史感知,創作瞭意象,避免瞭歷史說教,而是貼著人性悲憫的情懷寫作。
談及創作感受,趙曉夢說釣魚城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作為一個合川籍詩人,有責任和義務來梳理它的精神脈絡、所蘊含的精神資源,尤其是他離開傢鄉多年之後,在更深厚的積淀、更開闊的視野中反觀釣魚城及其歷史,能夠更好地發現它的獨特地位與價值。面對這座記錄歷史的文化遺跡,如何用文學的形式講述歷史、講好釣魚城的當代故事?趙曉夢坦言,他寫釣魚城,不是去重構歷史,也不是去解讀歷史,而是以詩歌的名義,去分擔歷史緊要關頭,那些人的掙紮、痛苦、糾結、恐懼、無助、不安、坦然和勇敢,用語言貼近他們的心跳、呼吸和喜怒哀樂,感受到他們的真實存在,盡最大努力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
重慶伍舒芳健康產業集團企業文化部經理譚強說,釣魚城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古戰場遺址,是歷史文化遺產,而“伍舒芳”是現存於世歷史最悠久的重慶老字號,這次在北京舉辦《釣魚城》長詩研討會又逢端午節,無疑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極好的助推作用。他說,城因人而生,人因城而流傳,在時間的長河裡,每個人都有一個城的故事,這是他讀《釣魚城》長詩最大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