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如龙们纷纷离去 台湾影视回春只是昙花一现
馬如龍們紛紛離去 臺灣影視回春隻是曇花一現
馬如龍在《海角七號》中的造型。
一種懷念
據媒體報道,臺灣資深藝人馬如龍於6月9日離世,享年80歲。對於大陸觀眾而言,他像是近年來才走紅,出演瞭《海角七號》《艋舺》《賽德克·巴萊》等影片,並憑借《海角七號》拿下金馬獎最佳男配角。但其實他從很早以前就已經作品豐厚,並和其他數位老藝人一起,締造瞭臺灣娛樂業的短暫回春。
提起馬如龍,可能很多人第一印象還是成龍在經典電影《A計劃》中飾演的角色名字,但有可能那個名字就是來自這個馬如龍,他們曾在1978年合作過電影《一招半式闖江湖》。
馬如龍出道於上世紀60年代末,出演瞭大量臺語武俠劇,他的第一部臺語武俠劇《燕雙飛》是與當時的紅星鳳飛飛合作,因此制作人給他取瞭藝名馬如龍,意在龍鳳配。
除瞭長達五十年的演藝生涯,馬如龍和太太沛小嵐38年的婚姻生活也是臺灣藝人中的榜樣。當時沛小嵐年僅17歲,就通過廣播劇節目迷上瞭馬如龍的聲音。後來沛小嵐有機會參觀當時的著名電視臺華視,見到瞭馬如龍,對他一見傾心,但是因為兩人有15歲的年齡差距,馬如龍也有上一段婚姻留下的子女,所以並沒有讓這段感情落地生根。
但沛小嵐並沒有放棄,因為不知道怎麼再見到馬如龍,她參加瞭歌唱比賽,也進入瞭演藝圈,甚至還演唱瞭馬如龍主演電視劇的主題曲。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機緣,兩人得以在綜藝節目上再相見。但馬如龍當時有婚姻,所以沛小嵐隻是默默站在一旁,等到他婚姻結束,才站出來勇敢追愛。
馬如龍兩段婚姻,加上去世弟弟的遺孤,傢中一共有7個孩子,但沛小嵐從不覺得這是問題。在結婚後,沛小嵐退出瞭演藝圈,為他生瞭2個孩子,把這個龐大的傢庭照顧得服服帖帖。
馬如龍真正當紅的年代,聽起來離大陸觀眾非常遙遠。臺灣歌手、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開始大量進入大陸,像費翔登上春晚,《媽媽再愛我一次》的上映,瓊瑤劇的熱播,都引起瞭現象級的熱議。
這是臺灣娛樂文化融入大陸市場的黃金時期,但在此之前,他們經歷瞭幾十年的演化和自我革新。可惜這個黃金時期非常短暫,進入2000年後,臺灣娛樂文化逐漸走向頹態,尤其體現在影視劇的創作上。
1998年後,馬如龍就進入瞭半隱退狀態,偶爾出來客串一下電影,但不再擔任主要角色。直到2008年,魏德聖三顧茅廬請他再度出山,出演《海角七號》中的重要角色洪國榮。先是通過馬如龍的小姨子邀約他演出被拒絕,後來通過他的太太沛小嵐把劇本遞給他,馬如龍徹夜未眠讀完劇本,決定參演這部電影。
《海角七號》上映後,收獲四億新臺幣的票房佳績,在大陸上映後還收獲兩千萬人民幣票房,被看作是臺灣電影的救市之作。
從《海角七號》之後,出現瞭大量以臺灣本土文化、地域特色為主題的影片,都獲得瞭不錯的票房成績,例如夜市文化的《雞排英雄》,臺語片歷史《阿嬤的夢中情人》,飲食文化《總鋪師》,特殊民俗《寒單》等等。《海角七號》給低迷的臺灣電影市場一個積極的信號,讓它們找到自救的方式。
這裡功不可沒的還有臺灣娛樂黃金時代的藝人們的紛紛回潮,他們作為電影中的父輩角色出現,是給年輕的創作者以加持。
馬如龍及其《海角七號》是第一槍,隨後臺灣資深傳奇藝人豬哥亮也在2011年復出,從《雞排英雄》開始,到《大尾鱸鰻》系列、《大稻埕》等影片,豬哥亮成為臺灣本土文化電影的一個代表符號。有他的出演,不僅能讓主創安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吸納各個層面的觀眾群體。
很可惜的是,這類具有極強臺灣本土性的電影,雖然能在臺灣地區獲得票房和口碑佳績,但是進入到大陸後,好像觀眾們並不買賬。
豬哥亮在2017年去世,另一位綜藝大哥賀一航也在前幾天因病去世,前幾年還有另一位臺灣70年代代表人物高凌風去世。他們和馬如龍一樣,代表瞭臺灣娛樂文化最黃金的時代,也親身締造瞭臺灣娛樂文化的一次短暫回春。但時代無情,老一輩逐漸遠去,而新一代仍在苦心尋找接續輝煌的真正法門。前輩的庇佑不能永遠生效,唯有自己找到新的出路,才能創造未來。
□耳朵(影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