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遗产,赓续中华文脉
【地評線】保護文化遺產,賡續中華文脈
近日,《人民日報》重新刊發瞭習近平總書記17年前所作的《<福州古厝>序》。重新發表習近平同志這篇關於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文章,對於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文物、保護好名城、保護好自然遺產,對於在全黨、全民中大力倡導熱愛文化、珍惜文化的情懷,對於我們更好傳承文明、增強文明自信,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人類文明的記憶載體。散佈在全國各地、城市鄉村的古代建築、歷史文物,既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明確強調,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產。追夢新時代,必須傳承民族精神、賡續中華文脈,堅定樹立文化自信。
交流互鑒,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更有張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加強學習與融合、吸收與借鑒,可以相互取長補短。隨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日益滲透到全世界,古老的端午節就一步步地走入瞭世界各國的視線。在東南亞、日韓、歐美等地,賽龍舟甚至變身為國際賽事,就連粽子也加入瞭西餐味。在“中西”之間,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獲得瞭更大張力。
與時俱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更有活力。隻有服務當下的價值需求,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才會更有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比如,經過改造、精簡,川劇變臉就走進瞭更多的普通民眾。“拾翠”“妙趣剪紙”“東傢”“手工客”等手工藝類移動應用不斷湧現,也讓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更有活力。
紮根群眾,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更有生命力。隻有紮根群眾沃土,藝術才有生命力。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恰逢端午節小長假,不少地方就結合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推出非遺體驗遊,許多非遺宣傳展示活動也專門安排在景區、傳統村落、歷史街區等地點舉辦。這在為遊客帶來更多文化體驗的同時,也讓更多人們參與到非遺保護和傳承中來。激發群眾參與積極性,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更有生命力。
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傢園,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傢、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事實上,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傢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於創新。追夢新時代,近14億中華兒女都應擔起文脈傳承者的重擔,不斷夯實中華文明的時代意識和振興中華文明的使命意識,切實保護好老祖宗的寶貴遺產,讓文化遺產傳承不絕,讓中華記憶歷久彌新。(林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