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主页 | 收藏本站 Excel学习网-公益型的EXCEL在线学习网站,助您轻松办公!

天涯哨兵,你们的坚守,祖国不会忘记

2019年06月11日 11:08 发布来源:Excel学习网

  西沙,很多人知道它都是在小學語文課本裡,那篇《富饒的西沙群島》中寫道:“西沙群島位於南海的西北部,是我國海南省三沙市的一部分。那裡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

  因著這篇課文,西沙給全國人民留下瞭“風景優美”的初印象。但是位於西沙最南端的中建島,卻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浪漫。

  中建島很遠,從三亞碼頭走海路,遇上好天氣能夠順利換乘,也要在海上漂上一整夜;中建島很小,漲潮時隻有兩個足球場大,遇到臺風幾乎就全部浸沒在海水中瞭;中建島很苦,小島是珊瑚沙和貝殼殘骸堆積而成的淺灘,寸草不生,時至今日也不適宜漁民生存生活。

  但是,這裡於祖國來說有著“邊防重地”的神聖意義:軍人的腳步抵達這裡,宣示主權的存在。從7人小分隊登上中建島開始,40多年來,一群又一群身著戎裝的年輕人來到小島,過著面朝大海、美麗孤寂的守島生活。他們有著共同的名字——愛國愛島的天涯哨兵。

  即便是環境惡劣到不適宜人類居住,解放軍也要登島升旗,日日巡邏。“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尺寸與人。”

  美麗與孤寂

  

  美麗和孤寂,像一枚硬幣的正反面,慰藉又磨礪著這群官兵。(陳卓 攝)

  在西沙守瞭20年的老班長邱華說:“你仔細看,海水是有七種顏色的。”這並非有情懷加持的虛言,中建島的美是實在醉人的。

  隨意站在小島任一個地方,目之所及便是藍天、碧海、白沙、綠樹,純凈的意象組合足以滌蕩每一個細胞,惹得駐守中建島的七尺男兒們也變得心思柔軟,個賽個地文藝起來,贊海、詠沙、歌日出、頌星空,平時舞刀弄槍的粗糙大手中紛紛流淌出詩情畫意的文字。

  有人追逐日出日落,拍下最美的一抹霞光;有人為星空編織美麗神話,說西沙上空的繁星由公主的魔杖變化而來;有人抱著吉他坐在靜謐的碼頭,給海裡穿梭的遊魚唱歌;有人沿著沙灘奔跑,意外被身後的串串腳印驚艷,於是此後的每次長跑都要沖在第一個,隻為不錯失這份美麗。

  然而,戍守邊關終究不是什麼浪漫的事。

  西藏哨所的官兵爬冰臥雪,終日和高原雪山相默無言;廣西邊陲的戰士在熱帶叢林中翻山越嶺,折返於高地峽谷間;雲南邊境的戰士在雷場揮灑青春,直面著生與死的考驗;天涯哨兵要對抗的,除瞭烈日和荒涼,還有無盡的孤寂。

  美麗和孤寂,像一枚硬幣的正反面,慰藉又磨礪著這群官兵。

  在中國地圖上尋找中建島,要睜大瞭眼睛仔細看,在粉紫色細筆觸點就的“西沙群島”中,它是最南端的那一點,可能標瞭姓名,也可能沒標。

  中建島官兵常掛在嘴邊的日子是1982年8月11日,這一天,時任軍委主席鄧小平親自簽署命令,授予中建島守備隊“愛國愛島天涯哨兵”的榮譽稱號。軍人,向來崇尚榮譽。

  當年7人小分隊上島時,迎接他們的隻有茫茫白沙,駐紮的帳篷被臺風吹走後,他們隻能住在擱淺的一艘破舊商船裡,這一住,就是3年。此後,一茬茬戰士來來走走,把最好的青春留在瞭小島上。

  

  中建島的白沙灘。陳卓 攝

  通網絡之前,老兵用一句打油詩形容每天的狀態:“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中建島上沒有常住居民,補給船來一次通常要兩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時長視天氣而定。絕大多數時候,抬眼看見的都是上下左右鋪的兄弟。互相看到無聊,就開始數彼此的眉毛,全隊誰有多少根眉毛大夥門兒清。

  隊裡有一部83年的《射雕英雄傳》光碟,90年代中期營區還沒有裝電視,看錄像是戰士們閑暇時最喜歡的娛樂活動。一部光碟反復看,人物、故事、臺詞都滾瓜爛熟,他們便想出更好玩的點子,晚上躺在床上,有人演郭靖、有人扮黃蓉、有人飾洪七公、有人扮周伯通……你一言我一語,演得不亦樂乎。

  能讓大傢興奮的有兩件事情:一是新兵上島,二是補給船到瞭。

  新兵上島,大夥終於能看見新面孔瞭,全隊的人早早就在碼頭上迎接,還要備上傢夥式:鑼、鼓、彩旗、橫幅……船剛靠岸,這邊就敲起鑼打起鼓,“接新兵”硬是造出瞭“新媳婦進門”的氣氛。

  若是補給船到瞭,那要比過年還興奮。隨著補給船到來的,除瞭米面蔬菜、零食日用,還有官兵期盼瞭幾個月的書信——這是他們和遠方傢人唯一的聯接。邱華說,他和妻子戀愛時,每天都要給彼此寫一封信,信寄不出去就攢著,等補給船到瞭,再把幾十封信一並寄走。當然,妻子寄托悠長思念的一沓素色信箋,在大洋上經過多日輾轉,也終於帶著咸濕的海風氣息傳遞到他的手上。

  收到信的邱華是不舍得全看完的,一天隻拆一封。拆信前,他要先認認真真洗掉手上的汗漬,再用小刀細細地劃開信封,小心翼翼地抽出信紙,還要防著一邊手快的戰友,生怕被他先搶瞭去。在中建島,每個人都巴巴地盼著親人的來信,每一封來信都是對全隊人的撫慰。所以這信,是要大傢一起讀一起看的。

  在近乎原始的環境中,朝夕相處的戰友一起升旗,一起巡邏,一起種樹,一起讀信,一起分享親情,一起經營島上的傢……還有什麼樣的情誼比這能更深厚更純粹呢?

  

  中建島上的海馬草。程嘉豪 攝

  種樹,是他們綠化小島的重要工作,也是打發孤寂的有效辦法。

  在寸草不生的珊瑚沙上種樹,無異於石頭堆裡墾荒。聽起來簡簡單單的“種樹”二字對於中建島官兵來說,卻是比登天還難的事情。從第一批上島的7人小分隊開始,“種樹”的責任就在一代代中建官兵中延續繼承。

  每一個上島的人,都會被中建島官兵帶去參觀一個“知名景點”——用海馬草種出的“祖國萬歲”四個大字。在前線和邊關,“國傢”的概念總是格外清晰,費盡心力種出的“祖國萬歲”絲毫不讓人覺得誇張。

  最初,這四個大字是老中建搜集全島的珊瑚碎石,一點點拼砌而成。2009年,超強臺風“凱撒娜”來襲,削走瞭60厘米厚的珊瑚沙,“祖國萬歲”四個大字也被吹得沒瞭蹤影。看到重歸荒蕪的白沙灘,班長、指導員們想不通:“怎麼就沒瞭呢?怎麼就被吹走瞭呢?”真想問老天爺要個理由。

  什麼能紮根地下不被吹走呢?他們想到瞭“海馬草”。2006年被帶上島來的海馬草既耐高溫又抗鹽堿,掐下一段在白沙灘上隨處一插,澆點海水就能迅速成活。這種毫不嬌嗔的性子就像為中建島“量身定做”的。

  87年出生的張孝偉已在中建島待瞭14年,海馬草就是由他帶上島的。至今他還記得種活海馬草時全島官兵的興奮勁兒:這島上,又多瞭一個物種!以小島為傢,動物、花草也都成瞭傢庭的一員,一草一木的枯榮都會牽動他們的思緒和感情。

  

  “中建椰寶” 陳卓 攝

  營區中有一棵被稱為“中建椰寶”的椰子樹,這是全營官兵的“寶貝”。那年,中建島官兵終於種活瞭第一棵椰子樹,除瞭新生命的萌發,它更重要的意義是帶來希望。

  新華社特發消息:“中建島種活瞭第一棵椰子樹。”普天同慶。2002年,它結下瞭中建島第一顆椰子。如今,這顆早日幹枯發黃的椰子還存放在守備營的榮譽室,見證著小島日新月異的變遷。

  變化與不變

  

  在長長的歲月中守著小小的島,時間的流逝也顯得不那麼迅疾。“愛國愛島 樂守天涯”的初心在一代又一代中建島官兵的使命交接中,依舊純粹如初。(程嘉豪 攝)

  2019年4月23日,青島附近海空域,一場壯闊恢弘的海上大閱兵豪邁展開。海上,戰艦劈波斬浪;空中,戰機穿雲破霧。航母遼寧艦、新型核潛艇、新型驅逐艦、多型戰機逐個亮相。這鋪展在黃海上的壯美畫卷,濃縮瞭新中國人民海軍70年的輝煌歷程,展現著新時代人民海軍的底氣與豪氣。

  彼時彼刻,3000多公裡之外的西沙中建島上,官兵們端正地坐在學習室,目不轉睛地盯著眼前的大屏幕,同為人民海軍子弟兵的他們,心中升騰著一樣的自豪感。

  70年,從白馬廟的小漁船到擁有自己的國產航母,從解放一江山島作戰到亞丁灣10年護航,從13個人的部隊到五大兵種齊全,人民海軍實現和平力量的跨越增長。

  身處閉塞小島的中建島官兵,在不斷更新換代的武器裝備中和人民海軍的變化同頻共振。但在其他方面,這兒就是名副其實的孤島,信息的腳步來到這裡總會慢上一拍。

  2002年,中建島通瞭電話,不過全島隻有一部,大傢輪著打。每個人一周隻能打一次,一次3分鐘。拿起電話時,縱使滿腔的話往外湧,也必須挑出重點,簡明扼要:“傢裡好嗎?”“好。在部隊好嗎?”“也好。”

  2008年,中國3G開始進入全面商用時代;那一年,中建島上剛剛通瞭2G信號。邱華還記得用諾基亞給妻子打的第一個電話:“她根本沒聽出我的聲音。我說瞭好幾遍‘是我’,還報瞭名字,她都不信。”多年的鴻雁傳書讓兩人習慣瞭這種帶有古典主義浪漫的交流方式,當筆下流淌的情愫乍地以直白的“聲音”傳遞時,兩人都有些不習慣。“不過終於是從‘想’到‘聽’瞭。”邱華說。

  又隔4年,島上通瞭3G信號。邱華記得,和兒子視頻的時候畫面不流暢,小傢夥又愛晃來晃去,常常是半張臉卡在那裡。不過緩解思念的方式從“聽”變成瞭“看”,總是又幸福瞭點。

  如今,島上已經通瞭4G網絡。邱華的兒子出生在2009年,從小就見不到爸爸的他對休假回傢的邱華總是愛搭不理;他的女兒出生在2017年,已經可以經常在視頻裡看見爸爸瞭,對待爸爸的態度要比哥哥親昵很多。

  

  中建島上的日出。程嘉豪 攝

  和外界相比,島上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在長長的歲月中守著小小的島,時間的流逝也顯得不那麼迅疾。“愛國愛島 樂守天涯”的初心在一代又一代中建島官兵的使命交接中,依舊純粹如初,不曾改變。

  守瞭西沙20年的邱華,就是這種精神的“活化石”。1999年,被一張海軍征兵海報吸引的他懷著登上軍艦馳騁大洋的夢參軍入伍,當時躊躇滿志、意氣風發的青年不會想到,自己會在西沙當20年的守島兵。前6年在珊瑚島,剩下的14年在中建島,今年恰好40歲的他把一半的人生獻給瞭西沙。

  站在一眾帶著“西沙黑”的戰友中,邱華的膚色還要再深幾度,這是他半生守島的最直接證明。為什麼能堅守這麼久?每一個采訪他的記者都會問。

  因為有些事一直耿耿於懷。他的老班長劉正深,是個守島8年的老兵。老班長有個習慣:每天早上5點半準時起床打掃衛生。邱華開始不以為意,日子一天天過,轉眼到瞭老班長退伍的日子。他依舊早上5點半起床,穿戴整齊,和往常一樣把營區清掃瞭一遍。

  在碼頭送別的時候,劉正深抱住島上的主權碑,眼淚噼裡啪啦往下掉。他用帽子裝滿潔白的珊瑚沙,要“帶回傢珍藏一輩子”。船緩緩駛離碼頭,老班長再也繃不住,聲嘶力竭地喊:“祖國我愛你!西沙我愛你……”粗啞的聲音在小島上空回蕩瞭好久好久。這聲音也撞擊著邱華的心,讓他讀懂瞭老兵對西沙的愛。

  

  守瞭西沙20年的邱華。 霍雨佳 攝

  邱華喜歡讀書寫詩,這種文藝氣質和西沙水土產生瞭奇妙的化學反應,讓他的言談舉止透著幽默、淳厚與淡然。淡然的背後,是常人難以想象的苦痛經歷。

  他喜歡餘華的《活著》,書中人物的遭際讓他有深深的共鳴。十多年前,他的妹妹被一夥歹徒殘忍殺害。兇手沒有緝拿歸案,傢裡已經花光瞭所有積蓄,還欠下大筆債務。父親因承受不瞭痛苦悄然離傢,下落不明,幾年後找到時隻剩一堆屍骨;母親又被查出鼻咽癌……

  面對接二連三的打擊,縱是硬漢也扛不住,是戰友們在背後托住瞭他。領導每晚與他促膝長談,戰友24小時輪流陪伴,大傢一起籌款幫他償還債務……邱華說:“不幸中的萬幸,我遇見瞭可愛的戰友們。是黨和組織在我人生最困難的時候給予我強大的精神力量,讓我還能像礁石一樣在這裡屹立不倒。”對西沙、對部隊的感念讓他在島上紮下瞭根。

  

  中建島官兵張孝偉。 霍雨佳 攝

  張孝偉心裡也有個忘不掉的老兵——指導員高永山。小島溫差大,沒裝空調的時候大傢夜裡都熱得睡不著,便要打開窗掀開被。到瞭夜裡兩三點,睡得正酣,冷意也開始一陣一陣竄上來。冷便冷吧,睡意正濃時誰也不願意起身去關窗。這個時候,高指導員就會起來,關緊門窗,再給大傢一個個把被子蓋好。迷迷糊糊的戰士朦朧中喊一聲:“指導員……”他輕聲回:“快睡,好好睡覺。”

  “就算不睜開眼睛,大傢也知道是他。”張孝偉說,“這個溫暖我一輩子也忘不瞭。”島上濕度大,不好好蓋被子的話就會得風濕、關節炎。後來他成瞭班長,每晚都要起身給戰友蓋好被子。傳承,就在細碎的日常中。

  40多年時光流轉,駐守中建島的官兵加一起也不到300人。這個集體的“魂”卻在7人小分隊時就樹瞭起來,日往月來,連通200多顆年輕熾熱的心。有一些故事,是屬於全部戰士的集體記憶。

  蔬菜是小島上的稀缺產品,比肉還金貴,往常補給船來一次帶一批新鮮蔬菜過來,遇上風浪天氣,官兵可能一兩個月都吃不上青菜。擔心戰士們營養不良,某水警區老首長自費給每個人都買瞭瓶“21金維他”,囑咐指導員一定在飯前監督大傢吃掉。一瓶恰好夠吃一個月,老首長月月都買。

  第14任守備隊隊長劉傑奇接連收到3封加急電報,分別是“父病重!”“父病危!”“父病故!”每一封都在催他速歸;禍不單行的是,父親病逝不久,他的哥哥又橫遭車禍去世,他卻因氣象惡劣久久下不瞭島。

  第15任指導員張昭華的母親病危,也是因為交通困難回不瞭傢。思母心切,他獨自一人在白茫茫的沙灘上向北方長跪不起,戰友看到,默默跪在左右,陪著指導員一起向著北方大喊:“媽——”

  犧牲與奉獻的故事,每個中建官兵都能不費力地講述,也在新一代守島戰士身上繼續發生,賡續和詮釋著“愛國愛島 樂守天涯”的西沙精神。

  遺忘與記得

  

  就像邊防戰士習慣瞭他們日復一日的訓練與巡邏,我們大概也不會想起,有一群青春正盛的男孩,無聞地堅守在1.2平方公裡的孤島上。(霍雨佳 攝)

  歐逸超是去年剛入伍的新兵,2019年1月來到中建島。他俊朗帥氣,有著超越同齡人的成熟。

  入伍前,歐逸超剛剛邁入大學校門。上大學前,他有著一路開掛的人生,是典型的別人傢孩子:小小年紀就拿過幾個國傢大獎,以優異成績考上瞭長沙市雅禮中學,本是沖擊清華北大的選手。卻在高考時發揮失常,去瞭一所並不滿意的大學。“去當兵”是他給自己找的新路子。

  中建島雖小,卻在祖國最前線。守衛在這裡,歐逸超內心很是自豪,但也有少年的憂慮:“曾經的高中前後桌,現在都在985或者常春藤。選擇從戎,和他們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我怕被遺忘。”

  少年的擔憂不是沒有原因。就像邊防戰士習慣瞭他們日復一日的訓練與巡邏,我們大概也不會想起,有一群青春正盛的男孩,無聞地堅守在1.2平方公裡的孤島上。

  畢竟,綴在祖國版圖最南端的這一點太小太遠瞭,小到地圖上都難以覓到它的痕跡,遠到大多數人一輩子都不可能去涉足。

  但後來他想明白瞭,這身軍裝不止意味著槍林彈雨,更多的是看不見的守護。“至少兩個人會記得我。一個是我的媽媽,因為我在媽媽的心裡;一個是祖國母親,因為祖國在我心裡。”

  

  中建島官兵歐逸超。秦慶航 攝

  在邊關,對“國與傢”的體悟加快瞭年輕人的成長步伐。“以前,傢就是港灣。現在,傢是自己最深的寄托,內心力量的來源。”歐逸超說,“國傢也從空泛的概念具體為每一粒沙,每一海裡領海和我用電臺發出去的每一道聲音。”

  中建島位於祖國南大門,戰略位置特殊,海空情況復雜。上島就是上前線,守島就是守陣地。能來守島的官兵都是優選的精銳。歐逸超看起來文質彬彬,身上也滿是少年的膽氣。

  新兵連時練3公裡,他練得太猛跑壞瞭肚子,動手術時麻藥還沒使上勁兒,能明顯感覺到手術刀在割自己的肉,疼得昏瞭一整天。我聽得揪心:“你才18歲啊!”“18有啥,有的人18歲就戰死沙場瞭呢!”

  中建島官兵都是個頂個的硬漢。邱華40歲瞭,還跟毛頭小夥子一起在滾燙的沙灘上摸爬滾打;張孝偉外號“大錘”,身軀壯碩,孔武有力,曾為準備軍事比武,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背著50公斤彈藥箱加8顆手榴彈在沙灘上奔跑。

  連島上的歷任軍醫都有頂呱呱的軍事素質。范錫川,50多歲仍堅持訓練,掌握瞭5種輕重武器使用技能;蔣建國掌握多種武器裝備操作指南,後改行擔任守備隊隊長;蔡關泉參加沙島生存訓練,和戰友不帶幹糧淡水,借著月光追沙蟹果腹……

  

  守備營營區大門前的石碑。李先慧 攝

  守備營營區大門前立著一塊石碑,上刻14個鮮紅大字:“沒有七分英雄膽,休上中建白沙灘。”中建島官兵都是名副其實的英雄。

  40多年前,住在破船上的7人小分隊每日涉水過礁盤,上島升國旗,站崗巡邏放哨,忠誠履行守島職責;40多年後,守備營官兵厲兵秣馬,用生命護衛好腳下的沙和眼前的海,宣誓主權的存在。

  一切的初心與使命,濃縮為他們用力吼出的那句口號:“海疆有我,請祖國放心!”

  你們的守護,祖國記得,人民記得。

  作者:李先慧 霍雨佳 陳卓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Excel学习网 [ http://www.excelxx.com/]
需要保留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excelxx.com/work/8737.html
分享到: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Excel学习网:优秀的EXCEL在线学习和资源分享网站。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2018 www.excel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26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