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传承“潮”起来
借助現代設計創意、旅遊發展和鄉村振興計劃,非遺項目不僅在湖南得以傳承、光彩重現,還成為改善現代人生活的助推器—— 讓非遺傳承“潮”起來
“本以為是呆板落伍的非遺文化,沒想到有這麼多新花樣!”6月3日,又一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臨前夕,湖南組織展開以“非遺保護·中國實踐”為主題的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前往參觀的長沙市民鄭小姐驚喜地說道。
記者瞭解到,湖南大力推動非遺保護已有15年之久。目前,借助現代設計創意、旅遊發展和鄉村振興計劃,非遺不僅在湖南得以傳承、光彩重現,還成為改善現代人生活的助推器。
用創意賦予非遺新的生命力
瀏陽夏佈臺燈、湘軍系列玩偶、陶瓷挖掘機模型……在長沙雨花非遺館,大量非遺文創產品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保護非遺的原真性不等於一成不變,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創意賦予瞭非遺文化新的生命力。湖南師范大學工程與設計學院副教授陳劍表示,如何讓現代人喜歡上傳統,是非遺傳承面臨的課題。
在雨花非遺館的顯著位置,兩支專業辯論隊圍繞“非遺是應該堅守傳統,還是創新發展迎合現代審美?”主題展開唇槍舌劍,讓市民在選手們的思辯中,瞭解非遺保護概念,明析傳承發展理念。
“2000年前後,我們就有意識地把非遺文化引入課堂。”湖南商學院設計藝術學院黨委書記李立芳告訴記者,年輕的學生們多是先對非遺產生瞭濃厚的感情,再開始用心地把非遺元素嵌入自己的作品中。
本次活動,該學院學生帶來用草木染制作的嬰兒“出生禮”系列用品引來瞭不少參觀者“圍觀”,服裝、枕頭、圍脖等,清新美麗,很是招人喜歡。
此外,“抖轉新遺”專題講座還邀請抖音“非遺合夥人”計劃負責人向非遺保護工作者、部分傳承人以及市民介紹如何傳播非遺,凝聚更多關註,形成保護共識。有非遺傳承人現場表示,隻要保證質量、保持核心本色,非遺當然可以“潮”起來。
活動期間,為讓更多市民走近非遺、瞭解非遺,來自湖南14個市州地理標志性非遺美食更讓市民大飽口福;“陶先生約會瓷女士”陶瓷品鑒活動將展示全國各地精致、有創意的陶器、瓷器,國傢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現場展示制陶、刻瓷、畫瓷等絕技。
主辦方還為市民開展傳統中醫講座,提供中醫義診咨詢,以及磨豆腐、甜酒、拓印、古琴、皮影戲、灘頭年畫、竹編等項目體驗;同時,展開網絡測評+非遺創作+非遺寫作三方位的“尋找非遺小傳人”征文比賽……
帶動青年回鄉創業
在雨花非遺館活動現場,非遺大舞臺上演瞭經典非遺節目展演。國傢級非遺項目梅山武術、新化王爺山10位傳承人現場表演梅山武術絕技;花瑤嗚哇山歌服飾艷麗、聲音動聽,帶人領略非遺古樸原生態……
如此有魅力的非遺能不能帶來經濟效益?距離省會長沙近400公裡的吉首市,已打造出可參照的樣本。
在吉首乾州古城裡,10多位非遺傳承人的進駐,讓遊客可以隨時觀賞、體驗最本真的非遺文化。古城內的湘西苗族鼓文化傳習所,還讓吉首30%的市民學會瞭苗鼓。
旅遊搭臺,非遺唱戲,僅在2018年,面積不大的乾州古城迎客30多萬人次。相較於過往,非遺傳承人的收入也顯著提高。
近年來,湖南通過振興傳統工藝,在湘西土傢族苗族自治州實施“讓媽媽回傢計劃”探索非遺助力鄉村振興。該計劃以湘西傳統工藝工作站為依托,設立瞭10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20多個苗繡創業培訓基地,培訓繡娘6000多名,創造就業崗位近3000個。有別於過去勞動力大量流出的情況,越來越多“湘西媽媽”回鄉就業,並帶動青壯年勞動力回鄉創業。
在湖南瑤族女子中流傳的花瑤挑花技藝是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南大學的“花瑤花”非遺扶貧項目團隊開發瞭針對學齡兒童的美育教輔線上產品,打造瞭線下產品,並在邵陽市隆回縣白水洞村建立瞭花瑤文化展示基地和挑花設計工作坊。不少當地人由此脫貧,其產品還受邀在米蘭世博會展覽。
羅筱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