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音乐会、VR体验、知识竞赛 非遗呈现方式更多元
詩詞音樂會、知識競賽、VR體驗……
非遺呈現方式更多元
詩詞吟唱、古琴演奏、琵琶音樂賞析……一場生動雅致的端午詩詞音樂會,開啟瞭今年國傢圖書館的非遺講座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杭侃帶來瞭“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的講座,別開生面的“老北京非遺趴”,讓觀眾近距離瞭解和體驗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據瞭解,非遺講座月開展7年來,通過非遺傳承人、學者專傢的講解演示,引導觀眾在生活中發現、瞭解非遺,探索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
今年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後,全國各地都開展瞭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活動。
圍繞“保護革命文物、傳承紅色基因”的主題,429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54傢博物館(含808傢革命紀念館、博物館),推出免費開放、義務講解、文化遺產論壇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舉辦瞭1200多個省級層面的革命文物主題宣傳活動和文物惠民服務項目。“與往年相比,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博宣傳活動的主題更加鮮明、更加註重文物資源共享。”國傢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司長陸瓊說。
在文博活動的主會場延安,主辦方組織“文化遺產公開課”,並通過網絡全程直播;多所高校參與全國青少年文化遺產知識大賽,通過情景劇展演、畫展等形式,傳承弘揚革命精神。中國文化遺產美術展、青少年畫展、延安書院講座、延安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圖片展等活動也同期舉辦。
此外,圍繞“非遺保護,中國實踐”的主題,各地推出瞭3200多項非遺宣傳展示活動。今年恰逢粵劇、南音等25個非遺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周年。在非遺活動的主會場廣州,粵劇、京劇、剪紙、廣繡輪番上演,珠算、活字印刷術讓觀眾躍躍欲試,展現著中國非遺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張建華介紹,廣州本地的活動以大量小型的社區活動為主,如知識競賽、VR體驗等,精心設計瞭非遺旅遊線路,開辟瞭粵劇體驗遊、古琴體驗遊、端午龍舟體驗遊等,讓公眾能真實感受到非遺生活。
近年來,國傢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法規制度建設、名錄體系建設、保護傳承措施全覆蓋、講好“中國故事”等方面,進行瞭卓有成效的探索與實踐。
對於非遺來說,實踐、傳承才是更好的保護。各地也根據自身的實際,積極探索非遺的保護實踐。以廣東省為例,目前已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的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4項,國傢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47項,國傢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32人。廣東還率先開展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活化瞭總長上千公裡的南粵古驛道,舉辦瞭文化創意大賽、少兒繪畫大賽等一批文化展示活動,有力地推動瞭非遺傳承與發展。
而此次非遺宣傳展示體驗活動期間發佈的《2019年非遺新經濟消費報告》,也從電商時代非遺活化傳承模式探析、非遺生產端特征及變化、非遺消費端市場特征及變化3個方面,揭示瞭非遺消費在當下的活力和未來發展潛力。《報告》顯示,非遺時尚產品覆蓋品類日益豐富,越來越多的95後正成為非遺產品消費的生力軍,消費升級也使非遺手藝人逐漸實現生產效率和收入的“兩開花”。
王 玨 薑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