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观察: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城乡
70年來,公共圖書館從55個到3176個,博物館從21個到4918個
公共文化服務覆蓋城鄉(大數據觀察·輝煌70年)
“想看書隻有幾本教科書,偶爾村頭會放幾場電影,去縣城裡才能遇到文工團演戲。”現居北京市朝陽區的田向麗,出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河南農村,回憶起從前文化生活的匱乏,她感慨萬千。如今,文化事業快速發展,精神食糧豐富多樣,用手機上網看新聞、讀文章,成瞭田向麗每天必做的事。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文化事業取得瞭巨大的成就,為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要提供瞭絢麗多彩的文化產品。
更普及
文化服務到身邊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我國文化事業的基礎十分薄弱。1949年,我國公共圖書館為55個,博物館數量僅為21個。
“我的少年時代,買書、借書來看都不容易,熒幕上的電影也不甚豐富。”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主任饒曙光出生於1959年,當時,在“雙百”方針的指引下,我國公共文化事業已經獲得瞭較快發展,然而群眾文化生活仍然比較貧乏。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進入瞭新的歷史時期,伴隨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推動文化發展的各項政策相繼出臺,我國文化發展進入瞭快車道。黨的十八大以來,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受到瞭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2018年,全國群眾文化機構達到44464個,公共圖書館3176個,博物館4918個。
在硬件設施不斷完善的同時,近年來,我國各地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在提升場館和活動的吸引力上下功夫,服務越來越對味。流動圖書車、流動舞臺車把精彩的文化食糧直接送到群眾傢門口;借助互聯網、高科技,借書還書、預約文藝活動在手機上就能實現,群眾的獲得感實實在在。
更豐富
文化作品種類多
“八九十年代,能看到的書越來越多瞭,也逐步出現瞭《西遊記》《渴望》等優秀電視劇,《黃土地》《紅高粱》等優秀電影作品。”饒曙光說,逐漸富裕起來的廣大群眾對參與文化生活的渴求日益強烈,也激發瞭文藝工作者的創作欲望。
近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精美的圖書、精彩的展覽、精致的文創產品越來越多,各種類型的網絡文藝也蓬勃興起……人們的文化生活可謂多姿多彩。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發佈的數據顯示,1978年我國隻有105傢出版社,年出版圖書僅14987種。而到瞭2017年,全國有580多傢出版社,出版圖書超過50萬種,出版物銷售總額3704億元,我國成為出版發行大國。
不隻是出版物,近年來,豫劇《焦裕祿》、芭蕾舞劇《八女投江》等優秀舞臺藝術作品贏得觀眾點贊;《舌尖上的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和《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等原創綜藝圈粉無數。2018年,全國電影總票房達到609億元,國產影片總票房378.97億元,市場占比超過62%。全國銀幕總數達到60079塊,穩居世界首位。
更興旺
文化產業發展快
現在,除瞭閱讀紙質圖書以外,田向麗幾乎每天都會刷刷微信、玩玩微博,“方便又有趣!”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與互聯網、旅遊、體育等行業融合發展,跨界融合成為文化產業發展最突出的特點。數字內容、動漫遊戲、視頻直播等基於互聯網的新型文化業態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互聯網+文化”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2018年,全國6.0萬傢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9257億元,比上年增長8.2%,文化產業為國民經濟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提供瞭有力支撐。
“一部手機給我們帶來瞭隨時隨地、觸手可及的文化大餐——無論是新聞資訊、電子圖書,還是音樂、短視頻,都充實著我們每個人的文化生活。”饒曙光表示,“優秀文藝作品不斷湧現,社會和經濟效益持續提升,國際影響力日益加大,這樣的繁榮景象讓我們的文化自信更加堅定!”
數據來源:文化和旅遊部、國傢統計局
鄭海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