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主页 | 收藏本站 Excel学习网-公益型的EXCEL在线学习网站,助您轻松办公!

麦家:人生海海,用爱和解

2019年06月11日 11:00 发布来源:Excel学习网

  麥傢回傢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古欣

  發於2019.6.10總第902期《中國新聞周刊》

  麥傢走進酒店頂層的餐廳,準備接受采訪。他告誡自己,這次,一定不要談傷害,不要談痛苦,不要談離別。不久前,《人物》雜志的一篇報道裡,記者寫道:在采訪中,他提的最多的一個詞是痛苦,一共提瞭35次,此外提瞭20次孤獨,14次傷害和11次忍受。七年前,在另一次采訪中,麥傢則提瞭10次傷害。

  童年傷害確實成就瞭他,但類似的話這幾年說多瞭,麥傢覺得挺沒意思。他希望可以多聊聊文學本身。實際上,也許麥傢沒意識到,這次采訪裡他提瞭很多次傢庭。

  “麥傢老師辛苦瞭。” 記者對他寒暄。“不辛苦,寫小說才是真正辛苦的。” 他向椅背靠去,神態疲倦透著放松,整個人像剛贏瞭一仗。

  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

  在新書《人生海海》裡,麥傢寫瞭一個被侮辱的英雄。說是英雄,因為主人公有一套純金打造的手術刀,這套刀為他在抗日戰場、國共戰場和朝鮮戰場上揚名立身,同村的人敬他為“上校”。說是被侮辱,是因為“上校”在村裡還有另一個外號:“太監”。

  上校這個人物的原型,來自麥傢記憶中一個遠遠的背影。那是小學五年級,村裡的老廟要拆,學校組織麥傢他們把廟裡面的磚頭、木頭搬下來造新校舍。回來的路上,他們遇見一個鄰村的人挑著大糞經過。大傢七嘴八舌說開,有人說,這人是個光棍。還有人說,這個人在戰場上受傷,下面出瞭問題。這個印象變成一枚釘子,牢牢釘在麥傢的記憶裡。

  想象就此延展。麥傢設想,這個故事應該既和國傢、又和個人、又跟村裡的謠言纏在一起。他想寫一個人走進世俗人情之後,人與人的關系和鄉村的風貌。這之前,麥傢的故事大多發生在701,一個與世隔絕的神秘情報機構。

  故事圍繞著上校身上一道刺青展開:朝鮮戰爭後,上校因為沒人知道的原因被發落回村。最開始,有人說他在部隊時受瞭傷,成瞭“太監”;等到瞭“文革”,造反派又“親眼”看見,上校肚皮上文著“雞奸犯”。後來又有新說法:上校既沒毛病,也不是雞奸犯,但卻跟日本女人好過。於是上校又以漢奸的罪名被逮捕。

  上校是一個被時代損害過的人,這樣的人麥傢寫過很多。在那些故事裡,他們因為天賦被某個集體或某項使命選中去解決別人束手無策的難題,卻在面對日常生活時,比普通人更加執拗、脆弱,最終毀於日常。

  《解密》裡的容金珍是數學天才,因為丟掉瞭工作的筆記本發瘋。《暗算》裡的黃依依是馮·諾依曼都賞識的科學傢,卻為愛情飽受羞辱;敏銳的聽覺成就瞭瞎子阿炳,同時也斷送瞭他……

  麥傢將這樣的人概括為“弱的天才”。他著迷地描摹他們,並分析自己為什麼會寫所謂的強人、超人、英雄。麥傢的童年過得不幸福,寫作被他視為逃離與治療的途徑。他說,“我的寫作一定意義上來說是我一個被童年困住的人,在試圖逃離童年。要逃離這個村莊,必須要有英雄氣質。”而人物身上的缺陷,麥傢認為來自他的傢庭。

  《解密》中的容金珍,是麥傢為自己捏的第一個英雄。麥傢將自我毫不保留地融進去。“(容金珍)他那麼孤僻,內心那麼執著,一個冥頑不化的人,內心高度獨立,幾乎不食人間煙火的天才。這是三十年前我向往的人物。那個時代容金珍就是最完美,他可以與世隔絕,但依然屹立於世,徹底地征服別人,最後也征服瞭自己,毀瞭自己……”

  說到容金珍,麥傢依然動容。創作《解密》時麥傢還年輕,容金珍封閉的內心,與世界的緊張關系,都帶有麥傢的影子。那時他為瞭寫作可以自我放逐,遠離傢鄉,甚至一個人跑到遙遠的西藏。

  與容金珍相比,上校多瞭一份燦爛與煙火氣,麥傢想在這個人物身上展現生命的力量與色彩。麥傢向記者強調,現在自己不同瞭。“傢庭美滿給瞭你保護,成功給瞭你自信。” 體現在作品裡,他決定讓自己的英雄從封閉的701走回廣袤的鄉村。

  好朋友、壞朋友

  麥傢的童年在浙江的一個小山村度過。爸爸是反革命、右派,爺爺是地主,外公是基督徒。地富反壞右,他傢占瞭一大半。上學後,他因為出身不好受歧視。冬天天冷,他坐靠窗位置,風把雪花刮到脖子裡,他起身想關窗,被老師嘲笑,你頭上戴著兩頂黑帽子還怕冷啊?

  同學罵麥傢的父親是“反革命”“牛鬼蛇神”“四類分子”“美帝國主義的老走狗”,麥傢堵在同學傢門口,打算捍衛父親的尊嚴。父親趕來瞭,麥傢撲向他,哭訴委屈,父親卻當著眾人面,二話不說,兩個大耳刮子下去,頓時鼻血噴湧,流進麥傢的嘴巴,流過胸前,一直流到褲襠。

  麥傢委屈,卻不解釋,隻把這口氣憋著,從此心裡疏遠瞭父親。他變得越來越沉默瞭,母親說他成瞭“洞裡貓”,整日一個人窩在角落,不說話也不愛出門。即使出門,也是耷著腦袋,挨著墻根走路。

  “我們的傢庭被社會拋棄瞭。”沒人跟麥傢玩,他給自己發明瞭一個朋友——日記。所有心事,所有的委屈,所有的賭氣,都傾吐到日記本裡,他還記得第一篇日記裡自己賭誓,以後也再不喊父親“爹”。

  那時候麥傢常常失眠,南方的木頭老屋,有很深的屋簷,很大的窗戶。夜晚月光透過屋簷,鉆進窗戶,朦朦朧朧中,就有一隻大鳥披著月光而來,把他叼走。這個夢,麥傢做瞭五六年。他想逃離村莊,逃離不斷給他屈辱的地方。他幻想一個英雄,帶他離開。

  十七歲,這個英雄來瞭。他去醫院,碰上解放軍工程學院組織招生體檢。在醫院門口一棵小樹下,他把樹蔭讓給瞭一個剛從醫院走出來,長得像馬克思的大胡子。對方問他:“你是不是也來體檢的?”這人是招生官,正為招不滿學生發愁。就這樣,麥傢被看中瞭。

  麥傢和60多個同籍學生被軍車拉到福州附近的山裡,天越來越黑瞭,車還在山路上,坐在車裡麥傢很興奮,那時他還不知道自己要學無線電情報專業,但已被神秘感吊足瞭胃口。那是他第一次坐軍車,也是第一次離開傢鄉。傢被甩在身後,卻也一直跟著他。進校的每個人要交代傢裡情況,大傢都趴在床頭櫃上寫,隻有麥傢走開,躲到瞭學校活動室。他為自己的傢感到難為情,別人在的情況下沒法動筆。那份坦白信,麥傢寫瞭兩天,三頁紙。他的同學大多寫一頁紙。

  大學時隔壁宿舍的哥們也有個日記本,麥傢發現後,就有心跟人傢交朋友。熟瞭以後,對方告訴他,自己的本子裡寫的不是日記,是小說。麥傢也試著寫小說,開始沒感覺,後來他讀到《麥田裡的守望者》,整本書都是一個男孩喋喋不休地在說話。“我的日記不也差不多嗎?”麥傢心想。仿照麥田,他寫瞭處女作《私人筆記本》。從此,除瞭日記,麥傢又交瞭一個新朋友,小說。

  1987年的春天,麥傢清楚地記得,那天,他在南京的朋友、作傢魯羊傢裡看到瞭博爾赫斯的書,感覺就像一個水滴落入瞭水裡。博爾赫斯的《小徑分岔的花園》寫的不就是破解密碼的故事嗎?那恰巧是麥傢有親身體會的,軍校畢業後,他曾在情報單位工作瞭八個月。

  魯羊的《博爾赫斯短篇小說選》被麥傢借走瞭,一借就是幾年,從麥傢去解放軍藝術學院上學,一直到從軍藝畢業。畢業離開軍藝的前一晚,麥傢發神經似的坐下來,決定寫一個大東西。也許是博爾赫斯,也許過去在情報單位的經歷給他啟發。總之,在這個夜晚,密碼的故事潛入瞭他的腦袋,這就是對《解密》最初的想法。

  但麥傢怎麼也沒想到,他會為此付出十一年的時間。因為題材涉密,當時幾乎沒人寫,麥傢隻得自己摸索,投稿、退稿、修改、重寫,幾次麥傢都想把它擱下,但幾次又忍不住拿起,到終稿總共修改瞭17遍。這期間,麥傢頻繁地調動工作,遷居,最後落腳到成都的一傢電視臺做編劇,不用坐班,有大量時間寫作。

  麥傢的精力也從日記轉到小說。成年後,他越來越覺得寫日記對自己不好,日記裡自己總是牢騷滿腹,大都是負能量。他想戒掉。孩子出生是一個外力,麥傢對自己下決心,“你現在都是父親,為人父瞭,你要告別過去的自己,把這扇門關掉。”

  壞朋友戒瞭,日子隻剩下小說。在成都,麥傢有一幫熱愛文學的朋友,他們以作傢潔塵、何大草的傢為據點,常常聚會。麥傢話不多,靦腆,對文學十分虔誠。他說,“小說裡的每一個標點符號是不是都用對瞭,這很重要。” 這句話讓當時常常跟麥傢聚會的何小竹印象深刻。

  躲貓貓

  十一年前,麥傢從成都回到杭州。他曾發願要遠離傢鄉、父親、受傷的童年,但親歷汶川大地震讓他徹底改變想法。地震之後,麥傢決定搬回杭州,方便周末回富陽照顧父母。但父親那時已經患上老年癡呆癥,認不出他的兒子瞭。

  那時也是麥傢事業上狂飆期。先是2008年,他接連拿下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和茅盾文學獎。再到2009年《風聲》改編成同名電影大火,找上門來邀他寫書寫劇本的人絡繹不絕。

  他被裹進時代的節奏,2009年到2011年,連著寫瞭上下卷的《風語》和《刀尖》,一共四本書。最後一次見父親時,他對父親說,等我寫完稿子再回來看你。讓他感到滑稽又悲哀的是,直到父親葬禮那段日子,他還在趕稿,最後十天,麥傢邊哭著邊把《刀尖》的結尾趕出來。

  蘇童至今記得,倫敦一個幽暗房間裡麥傢的背影。那是2012年,他和麥傢應邀去倫敦參加活動。他去麥傢房間串門,看見麥傢坐在沒有光線的一側,一動不動,甚至不刷手機,就那麼幹坐著。

  蘇童問他:“你一個人坐在房間裡幹什麼?不出去走走?”麥傢說:“出去幹什麼?我跟倫敦又不熟。

  那正是麥傢最消沉的日子,父親的離世是一個打擊,自己的作品質量也不如意。他中斷瞭之前那種有點荒唐的寫作生活,形容自己進入瞭冬眠,什麼也不寫,每天就看書、健身、侍弄自己的院子。

  父親去世後的幾年,麥傢對自己的院子進行翻天覆地的改造,每棵樹,每塊石頭都親自拉進去。麥傢有三兄弟,他喜歡把三兄弟喊上一塊幹活。有次,他哥忍不住對他說,做你手下一棵樹太難過瞭。

  “因為我老是把它移來移去,這次把它移到這裡,過瞭一年覺得這棵樹在這看得不順眼,我又把它移到旁邊。”

  整整過瞭三年,麥傢才重新坐在電腦前,開始寫《人生海海》。這一次,他嚴格調控自己的速度,每天八點半在電腦前坐下來,寫到兩點,隻寫一千字,又修改,最後留下來的,也就五百字。

  兩千字是個紅線,一超過,他就要懷疑速度,懷疑自己的感覺。“就像一棵樹長得太快,我就覺得它質地比較松。”小說初稿寫完是去年8月21日,徹底完稿是今年3月3日。寫完以後,麥傢又改瞭七遍。他覺得好作品都是改出來的,寫作上最大的才華是耐心。

  蘇童聽說麥傢新書是“與父親的和解之書”,以為麥傢寫的是個自傳體小說,“讀著讀著發現是半自傳,我以為是半自傳。後來讀著讀著發現是仿自傳。最後發現什麼都不是,就是個小說。”

  麥傢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父親走瞭,自己的心有一個角是破損的,寫《人生海海》有一個目的是想彌補這個角。但彌補也好,和解也好,不一定要直接寫, “真正直接去寫,其實並不能解決問題,為什麼呢,真正寫的話,像潑婦罵街,越罵越怒。作傢跟自己也會躲貓貓,躲得越好,解決問題功效越大。”在新小說裡,麥傢把“我”躲在上校後面。

  北京大學教授陳曉明讀到小說的結尾,感覺挺吃驚。麥傢的小說過去給他的印象一直是硬到底,他沒想到,這本小說裡,麥傢放松瞭。“他用歸傢、愛(來處理結尾),用愛來和解。”

  說起過去的傷害,麥傢現在認為,“誇大瞭,肯定是誇大瞭。”他甚至會用自己的閱歷,開導坐在自己對面的年輕人:“有問題也是沒問題,年輕的時候過不去。我到瞭今天回頭看自己的過去,我的生命裡有很多問題,從原生傢庭,包括性格的養成,包括愛上文學,但其實最後所有的問題都會變成你的財富,它有兩面性。”

  隻是他依然不能完全告別。他自己也有些疑惑,本來,他想通過這本書告別童年的陰影,告別過去的寫作。但寫完之後,麥傢覺得,其實跟過去好像還是藕斷絲連的。好在,他現在有妻子、孩子、院子、兄弟,還有文學,這些都讓麥傢感到安慰。

  《中國新聞周刊》2019年第20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Excel学习网 [ http://www.excelxx.com/]
需要保留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excelxx.com/work/8301.html
分享到: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Excel学习网:优秀的EXCEL在线学习和资源分享网站。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2018 www.excel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26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