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钱树村种下了“摇钱树”
新華社沈陽6月11日電 題:搖錢樹村種下瞭“搖錢樹”
新華社記者王振宏、丁非白
叫瞭多少年的搖錢樹村,可過去村裡並沒有能讓村民致富的“搖錢樹”,直到啟動瞭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這山山嶺嶺才種下瞭真正的“搖錢樹”。
地處遼東山區的桓仁滿族自治縣二棚甸子鎮搖錢樹村的村民們用自身的經歷,講述瞭一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故事。
搖錢樹村有村民300多戶,村裡林多地少,山林面積超過7萬畝,有成片的原始次生林。2003年,搖錢樹村和其他三個村子合並為四平中心村,但當地人還是習慣稱這裡為搖錢樹村。
“這裡雨水充足,植被覆蓋率高,土層厚度適宜,形成獨有的小氣候,非常適合人參生長。”二棚甸子鎮黨委書記侯廣宇告訴記者,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當地村民們就開始人工種植人參。
當時人工種的是園子參,要大面積開山栽參,成片的樹木被砍倒瞭。人工栽種的人參生長期短,產量雖然高,可品質差,導致市場上供過於求。從1990年開始,人參的價格一路下跌,最低時竟賣到瞭“蘿卜價”。
村民們沒有富起來,環境卻遭到瞭破壞。毀林種參的弊端很快顯現出來,隨著植被減少,當地水土流失嚴重。“那時候,雨水小的時候,旱得不行,雨水多的時候,水又大得不得瞭,雨水順著河道東竄西竄,有的人傢房子都被淹瞭。”當地村民回憶說。
20世紀90年代末,國傢出臺瞭森林禁伐政策,搖錢樹村停止瞭毀林種參。原搖錢樹村黨支部書記孟兆敏告訴記者,禁伐之後,村民們又回到瞭種玉米的日子,到1997年時,村裡人均收入不到1800元。大傢都自嘲說:“這裡名叫搖錢樹,可從來沒搖下過錢來。”
2005年,遼寧試點實施瞭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將集體山林“包林到戶”,搖錢樹村的村民平均每戶分到近100畝林地。“包林到戶”大大提升瞭村民們造林護林的積極性,也讓靠山吃山有瞭新“吃法”,人們在保護山林的同時,探索著與林共生的致富之路。
“讓村民們走上致富道路的就是種植林下參。”有著30多年種參經驗的參農楊國孝說,“與以往種參不同,林下參是經人工撒播人參種子,在林地中自然生長的,整個生長過程跟野山參完全一樣,因此市場價值極高。行情好時,生長11年的林下參可以賣到每公斤6000元,生長15年的能賣到每公斤6萬元。”
林子下面長出瞭“金疙瘩”,村民保護林地的意識更高瞭。“誰傢被砍瞭樹都會跟人急,林子裡哪個地方空缺瞭,自己就弄一株樹苗栽上。連林地裡的朽木,村民都要自己扛出來,生怕弄壞瞭林地,傷害林下參生長。”孟兆敏說。
由於人參是多年生植物,從土壤中吸收大量的營養物質,種過林下參的林地需要實行輪作,村民們就在種過參的土地上改種山野菜,保護山地的肥力。“現在山野菜價格也好,市場上賣10多元錢一公斤,管理好瞭收益能趕上林下參。”楊國孝對記者說。
隨著林下參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村裡成立瞭林下參專業合作社,為村民提供信息咨詢、技術指導等服務。同時還引進瞭龍頭企業,進行林下參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
現在搖錢樹村林木茂密,鬱鬱蔥蔥,被譽為“山參之鄉”。“如今,搖錢樹村85%以上的農戶種林下參,林下參種植面積達到2萬多畝,傢傢有參齡超過10年的林下參,村民的戶均資產超過百萬元,真正實現瞭‘山山嶺嶺搖錢樹,溝溝岔岔聚寶盆’。”孟兆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