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科技自立:硬科技不可缺位 保持开放心态
硬科技,讓中國發展底氣更硬
【智庫答問】
本期嘉賓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趙新力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知識產權中心副主任 李文宇
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陳勁
浙江大學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副院長 張煒
1.科技自立,硬科技不可缺位
光明智庫:近一年多來,隨著美國對我國的科技封鎖與遏制,核心科技重要性愈加凸顯。如何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對“硬科技”的呼喚逐漸清晰。在您看來,硬科技“硬”在何處,在我國科技創新中意義何在?
張煒:硬科技,也稱為硬核科技,是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術、光電芯片、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硬科技是一個由基礎科學和工程技術創新驅動的物理世界,具有極高的技術門檻和技術壁壘,難以被復制和模仿。硬科技之所以“硬”,是因為屬於高端先進制造業,處於全球制造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具有高知識產權壁壘、高資本投入、高信息密集度、高產品附加值、高產業控制力等特點,是衡量一個國傢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趙新力:硬科技是我們常講的“核心技術”“高技術”的典型代表。硬科技的“硬”,主要體現在需要長期的、高強度的人財物研發投入,也需要科研工作者們坐相當長時間的冷板凳,持續攻堅、不怕風險、百折不撓才能有所斬獲。
陳勁:在從創新型國傢行列朝著創新型國傢前列前進的轉折點上,我國必須盡快打破對傳統科技創新路徑的依賴,下大力氣發展硬科技,加快科技創新戰略轉型,從模仿跟隨到引領,從引進模仿升級至集成、原創和整合,從以“需求引致的科技創新路徑”為主,補弱增強,向“以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供給路徑為主,以需求引致的路徑為輔的新型雙引擎整合式創新強國路徑”徹底轉型,實現科技創新動力模型和經濟社會發展驅動模式的轉型升級。
2.提高創新能力,占領更多制高點
光明智庫:從“跟跑”到並跑,甚至領跑,這是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努力目標,而經過不懈努力,這樣的突破點正在逐漸增多。目前我國在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研發方面成績如何,哪些領域有底氣應對美國科技封鎖?
李文宇:以信息通信技術(ICT)為例,ICT已經成為社會發展和數字經濟的核心推動力,掌握最前沿的ICT技術,就掌握瞭產業經濟發展和技術競爭的制高點。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數據,2018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專利合作條約》框架下的專利申請中,數字通信和計算機技術領域占比最高,達到16.2%;中國企業的專利申請數量以53345件位列第二,其中尤以ICT產業主體的表現極為突出。從2008年1月起至2019年6月,全球已公開ICT專利741萬件,中國共255萬件,占比34%,排名第一;領先排名第二的美國13個百分點。
當前,中國在高端電子元器件、基礎材料等領域仍然實力薄弱,但中國產業創新主體砥礪拼搏,不斷縮短和先進技術之間的差距,著力提高數字技術創新能力,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強勁動力和廣闊空間。
張煒:我國已經在高溫超導、納米材料、量子通信等基礎科學領域,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等前沿技術領域,載人航天、高速鐵路、5G通信技術、人工智能應用等重大工程領域取得瞭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重大成果,一些重要領域前沿方向開始進入並行、領跑階段,正處於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轉變的重要時期。我國5G產業已建立競爭優勢,我國聲明的標準必要專利全球占比超過30%。未來,在無人駕駛、機器人、VR、智能交通、遠程控制、物聯網、環境監測、3D打印等領域,5G將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持續驅動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的全面升級和高速發展。
趙新力:如果說,40年前,我們隻能夠在個別點上有所突破,比如人工合成胰島素、半導體元器件,那麼,今天我們可以成體系實現一條線或者一個面的突破,比如:程控交換機、新一代核能技術、超高壓輸變電、高鐵、戊肝等多種疫苗、量子通信、5G通信等。可以說,在上面提到的所有“硬科技”領域中,中國科學傢都有一席之地,並必將占領更多的制高點。
3.加大落實力度,使長板優勢不減、短板盡快補齊
光明智庫:上述成績的取得,需要國傢政策的持續推進,需要整個社會環境的配套支撐,需要產學研用的高度融合。在這些方面,我國已經進行瞭什麼樣的努力,還有哪些問題需要克服?
趙新力:為瞭應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復雜局面,黨和政府一直在探索並采取一切有力措施,不斷完善官、產、學、研、資(科技金融)、介(中介服務)、人(擁有科技創新能力和成果的自然人、法人)、用(科技創新成果使用方)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建設。當前,關鍵是加大落實力度,使得長板優勢不減、短板盡快補齊,落後的迎頭趕上、同步的贏得優勢、領先的作出更大貢獻;同時,要及時調整完善規劃佈局,使其適應國內外形勢變化、吸納科技創新最新成果、滿足國內發展需求。
張煒:從科技資源要素的結構與質量上看,我國距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當前面臨的最大障礙是基礎研究投入長期不足,遠不能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要求。對此,建議加速建立與我國科技強國戰略相匹配的高質量基礎研究體系和基礎研究支撐體系。
陳勁:我國在國傢創新體系建設方面取得瞭突出成就,但存在著戰略定位不高、頂層設計不具體等問題。對此,建議構建強大的基礎研究體系,充分激發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從事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的積極性。同時,積極建設高端協同的區域創新體系,例如,打造北京、上海、深圳、雄安區域創新體系;積極建設各區域科技創新平臺,形成支撐科技強國的多個區域創新體系。
4.形成結構合理、運行高效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光明智庫:有觀點認為,當前我國科技界需要強化工匠精神和持之以恒的科學精神,企業要克服“賺快錢”的誘惑與誤區,持續不斷投入開發,並做好成果轉化應用。對此,您有何感受與建議?
李文宇:基礎理論和基礎技術研究,往往需要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努力和積累,這就需要我國的科研體系能夠有效支持這樣的創新模式。國傢應大力投入基礎科研,培養一批長期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隊伍;形成允許失敗、鼓勵探索的寬容的科學氛圍;實現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對接,完善科技轉化的中介平臺;在全社會范圍內積極提倡崇尚科學並強化工匠精神,讓科學傢、工程師成為年青一代的榜樣。
張煒:建議進一步落實《國傢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盡快出臺財稅、金融等配套政策,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成為研發投入的主體。推動企業特別是以大企業為龍頭,主動集成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重新組建國傢重點實驗室,國傢工程研究中心、行業共性技術研究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支持以BAT、海爾等為代表的全球創新型領軍企業和細分行業領域創新型企業吸納全球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開放式創新資源,佈局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增強產業技術儲備,有效整合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產品開發、工程化和產業化,形成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新格局,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和轉移體系。
趙新力:科技創新和產品研發不僅需要領軍人才和研發骨幹,還需要大批精益求精、任勞任怨的高水平輔助人員和高級工匠,以及默默無聞、潤物無聲的科技創新管理人才。硬科技是需要體系作戰的,要形成結構合理、運行高效、人人有成就感和獲得感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正確評價各類科技創新人員和機構的業績,及時表彰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人物。還應加強對科技創新方面的違法亂紀、弄虛作假、投機取巧、違反職業道德行為的監管和懲治力度,確保懲治效果。
陳勁:要從宏觀體制機制入手,設計產業核心硬技術突破路徑。構建一個“多元異質性主體全員全時空全面參與—平臺支撐共生共創共贏—多維度機制保障持續突破提升”的過程機制分析框架,將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與新時代軍民融合協同創新機制整合,完善“國傢—產業—高校—科研院所—國防科技—金融服務—國際合作”的全面、協同創新機制,以及面向全球的整合式創新技術突破體系。
5.保持開放心態,進一步加強全球協同
光明智庫:科技創新對於開放、合作有著很高要求。我國應該如何更好地與國際接軌,進一步融入全球創新體系,以更強的科技實力應對美國的科技遏制,以開放包容的理念走好創新驅動之路?
趙新力:每一個國傢都可能孕育出科學大師,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可能產生解決重大科技創新難題的獨特方法,很多高強度人財物投入的大科學研究和大科技工程都需要集全球力量而為之。美國的科技遏制無異於作繭自縛,害人不利己。實際上,美國國內的很多有識之士、重要的大學和科技機構已經認識到這一點,並且發表聲明、采取措施,堅持科技創新的開放、科技人員的交流。歷史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每一個合作方都會從科技創新的開放合作中獲益匪淺。
李文宇:我國學術界和產業界應保持開放的心態,進一步加強科技研發的全球協同。一是開展更大規模的科研合作和產業合作,構建多樣化的技術協作網絡,繼續在尖端技術領域開展合作探索。二是充分關註當地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加深文化理解,在教育培訓和科研方面努力達成更多共識。三是在國際性學會和標準化組織中更加註重規則的研究,積極參與支持學術中立的各類學會和標準化組織的研究活動,貢獻中國成果。四是在知識產權運用和技術轉移方面,加強全球合作,形成有助於全球協同發展的模式;同時打造知名的地區和全球性學術研究組織和標準化組織,為全球科研人員開展創新合作提供良好條件。
張煒:我國應學習借鑒全球主要創新型國傢和科技強國的建設經驗,進一步加強與新興創新型國傢的全方位科技合作,註重開放式創新和集成式創新,大力發展基礎科學,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海外研究開發機構建立聯合實驗室或研究開發中心,支持我國科學傢和科研機構參與或牽頭組織國際和區域性大科學工程;增強我國企業全球分佈式研發網絡能力建設,鼓勵和支持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究開發機構或產業化基地,同時鼓勵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究開發機構;加強引進全球創新人才,支持在雙邊、多邊科技合作協議框架下實施國際合作項目;提供優惠條件,鼓勵在我國設立重要的國際學術組織、分支機構或辦事機構。
陳勁:應全面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促進自由探索與目標導向結合,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交叉融合;強化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的系統佈局,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支撐引領新興產業的集群式發展;以科技型創新創業為主線,推動創新創業創造向更高層次、更優質量、更大效益、更廣范圍升級發展。通過開放式創新降低新技術應用門檻,將我國打造成全球創新創業創造的熱土。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斯敏、張勝、田依漪、蔣新軍、王佳
《光明日報》( 2019年06月10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