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学术腐败尚需加强基础建设
遏制學術腐敗尚需加強基礎建設
對話人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程方平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儲朝暉
《法制日報》記者 趙 麗
審查規則不斷細化
避免查重變成形式
記者:教育部近日公佈2019年預算,擬撥款800萬元抽檢6000篇博士論文。此消息引發社會熱議。有評論稱,在諸多應屆畢業生“吐槽”的背後,是一屆學生大面積翻車,從深層次看,是N屆學生被放縱的連鎖反應。
程方平:有些學校、有些專業在堅持學術嚴謹方面做得比較好。但總體來看,高校的學術規范仍然有些懈怠。
利益驅動是學術造假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現象如果不能及時規范,就會蔓延。查重隻是一個工具,學術造假是風氣問題。學術造假將導致嚴重的後果,即不敢堅持真理、不敢堅持學術規范。學術領域需要形成“較真”的風氣。
論文抽檢制度的優勢大於劣勢。教育部的上述工作很重要,但更應該讓高校研究生教育回歸正常軌道。
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例,一直在堅持抽檢,效果逐漸增強。要想讓學術繁榮、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者真正做出創新成果,論文抽檢可以提供一些保障。但也要註意清除抽檢體制中那些不利於獨立思考和學術繁榮的內容。
記者:目前的論文審查機制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儲朝暉:學術研究應該是嚴謹的,抄襲問題本身就屬於學風問題。學術肯定會越來越嚴格。現在的查重率都是按照統一的標準,論文審查需要進一步細化。一些論文作者可能把應該完整呈現的文獻進行分拆,這反而不利於簡明地表達某一個事件的過程、某一個觀點或論述。這個問題應在規范學術的過程中不斷明細化。
從專業角度看,不同專業應該提出什麼要求;從內容角度看,不同的文獻應提出什麼要求,若表述的是客觀史實,那隻能是重復某一個相對權威的表述,但如果沒有完整引用這段陳述,反而無法還原或者尊重歷史的原貌和全貌,可能會存在新問題。那麼,這種算不算重復?這些都有待於論文審查標準的進一步細化。
程方平:論文審查規范存在的問題是忽略瞭行業之間的差別。有些行業與科學相關,如心理學中數量化的研究看起來很規范,但文史哲類的論文很難做到這種“規范”。
記者:長此以往,論文查重是否會越來越形式化?
程方平:是的。在論文查重方面還應註意,碩士與博士的培養體系不同。碩士論文的重點是通過對一個問題的研究受到訓練,但現在在碩士階段就要求實現創新,其實這是不容易達到的。博士論文則包括瞭很多規劃課題,每年各個領域都有大量的規劃課題,這些規劃課題其實存在很多問題,但都沒有檢測。
改良學術評價體系
堅決遏制學術腐敗
記者:未來需要優化查重標準,審核論文方式是否能夠完善?
儲朝暉:完善隻能是相對的,但現在如果不去完善,還會產生新的問題。總體來說,查重隻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細節。不能盯著查重而不考慮改變整個學術風氣。實際上,應該從意識上遵循創新原則,減少對一般重復的依賴。這才是學術界更需要花力氣去做的事。
查重隻是一種技術監督,不是一種引領和動力,不能依賴查重解決學術問題。更重要的是,從小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
程方平:首先,引用部分必須註明。引用的內容多,不代表論文質量不高。有些論文的註釋占50%以上,但大傢都覺得這篇文章非常好。
同時,創新的方式可以多樣。創新並不意味著整篇文章都要創新,可能隻是某一個觀點比較獨到或對某一個問題分析得非常到位。
記者:剽竊、抄襲等都是最低級的學術問題,高級的學術問題應該是積極探究、質疑學術精神。目前,對於學術腐敗,抓的都還是比較低級的問題,是底線問題。學術批評才是更重要的監督,才能推動學術繁榮。
儲朝暉:目前存在學術泛化的問題,好像任何一個行業都應該有博士、碩士。這背後體現出唯學術論的傾向,這個觀念應該改變。要從中小學生開始抓,完善相關教學評價體系,同時還需要更新科研體系,朝著鼓勵發明與創新的方向傾斜,不能隻做簡單的量化評價。
程方平:目前,在抵制學術腐敗方面仍缺乏基礎建設。應不斷加強監督與監管,改良學術評價體系。現在對於學術的考量主要靠發表論文,而要想發表論文其實可以花錢,有些雜志發一篇論文可以收幾萬元。此外,還要確立良好的學術規范。查重、反抄襲是學術研究最基本的要求,是從消極的角度規范;還要通過學風建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獨立思考等推進學術創新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