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盐植树、刨沙种草 中建驻岛官兵“反常识”绿化海岛
(新中國70年)撒鹽植樹、刨沙種草 中建駐島官兵“反常識”綠化海島
中新網三沙中建島6月10日電 題:撒鹽植樹、刨沙種草 中建駐島官兵“反常識”綠化海島
記者 王曉斌
三沙中建島孤懸於西沙群島西南端,處在遠東通往東南亞的海空要道之上,北距海南島三百餘公裡。記者近日換乘大小船舶,探訪曾有“南海戈壁”之稱的中建島。
“高俊馬尾松如深邃的綠色海洋;低矮羊角樹、抗風桐呈現明亮、鮮潤的青翠;貼地而生海馬草覆蓋大片白沙灘,伸展著的柔軟嫩滑的紅和綠……”
中建島官兵在白沙灘上刨坑種樹。 王曉斌 攝若不是親身到此,很難想象上述文字描述的對象是中建島。幾十年來,駐島的海軍官兵運用“反常識”方法,借助“反常識”植物,在高溫高濕高鹽高日照、缺土缺淡水又多臺風的惡劣環境下,把中建改造成瞭綠沙洲。
“過去都說中建‘天上無飛鳥,地上無寸草’,在幾代中建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建的綠樹已成蔭:椰子樹存活489棵,木麻黃(馬尾松)達到瞭5536棵,羊角樹基本成林也有1423棵。”中建守備營教導員劉長文介紹,在這個南海有名的荒島、風島、沙島和火島上,取得如此成果實屬不易,“你看這片椰子苗是我們在2017年種植的,到目前大部分長勢挺好,但還是有幾排已經死瞭”。
在種下椰子樹苗之前,官兵們往沙坑裡撒上一把食用海鹽。 王曉斌 攝在劉長文所指的營房東側,三級軍士長邱華正帶領幾個新入營戰士補種椰樹苗。他們刨出死掉的樹苗,墊上從海南島運來的土,撒上一把食用海鹽,再安苗填土澆水。
“在這裡種椰子樹,撒鹽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環節。”邱華是西沙現役部隊裡目前服役時間最長的海軍士官,近二十年來他親手種下的樹苗不計其數,因為生存環境惡劣,未存活的也難記其數。
邱華說,種椰子樹撒鹽是西沙這邊的一個傳統,寄意椰子樹將來能長得越來越好,“另外撒鹽之後,椰子樹苗能夠更好適應高溫高熱高鹽的環境;鹽巴裡微量元素也能幫助椰子樹更好地成長”。
官兵們除瞭運用撒鹽之類“反常識”的種植方法,還借助海馬齒等“反常識”植物,綠化和固化中建白沙灘。
據瞭解,海馬齒是一種肉質草本鹽生植物,具有在全淡水和全海水環境中均能正常生長等特點。“把它葉子掰開用舌頭舔一舔,汁水特別咸。”2006年,戰士張孝偉和海馬齒搭乘同一艘船首次登陸中建,自此雙雙在這個平均海拔不到兩米、面積不足1.2平方公裡的海島上紮下瞭根。
如今是四級軍士長的張孝偉更喜歡把海馬齒稱作“海馬草”。“常見植物需要淡水才能生存,海馬草有海水就能存活。”張孝偉說,在五六十攝氏度的沙灘上,隻要截取一小段海馬草,挖一個淺坑埋上就能存活。
在種植實踐中,官兵們還發現海馬齒的另外一種特性——水分越是充足的地方,它的根莖越是翠綠,相反在比較幹旱的地方其根莖則越是鮮紅。利用這種特性,他們在中建的沙灘上種出瞭巨幅五星紅旗等大地景觀,太空中的衛星也能輕松識別。
從海上遠眺中建島。 王曉斌 攝但即便有合適的方法、恰當的品種和辛勤的汗水,中建的綠化率也隻是在徘徊中緩慢上升。因為一場臺風,就能讓兩三年的種植成果全部“格式化”。
中建守備營營長范期宏說,2013年臺風正面襲擊中建,當年種植存活的數千棵樹苗全軍覆沒,已經成材的樹木也損失瞭將近四分之一。“我們現在隻能說是漸漸恢復到2013年臺風前的水平。”
圖為中建島的東郊松林。露出地面的一截水管顯示這片林子得來不易。 王曉斌 攝南海每到秋季臺風繽起,臺風過境吹走草、拔起樹、沖走珍貴的土,范期宏他們並沒有為此感到困擾和氣餒。“臺風來不來、怎麼來,不是我們能決定的。我們能做到的是海潮消退後,拾起鐵鍬拎上水桶,繼續植樹種草。”(完)